今年的“十一黄金周”,疫情后浴火重生的神州大地,一片欣欣向荣。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中国国家铁路集团联合推出的《坐着高铁看中国》节目,也以全媒体直播观看量超1.33亿的高收视火热收官。节目以几条有代表性的铁路线路展开,镜头随着高速穿行的“复兴号”高铁,走遍祖国大好河山,触发了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。透过节目,观众们不仅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大发展成就,更是为京津冀、长三角城市群2小时畅行,京沪4小时、京广8小时展现出的“中国速度”所倾倒。

中国高铁的日新月异,正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缩影。当我们乘坐又快又稳的“复兴号”奔向美好生活时,也不要忘记,还有一支隐形力量,默默为中国高铁的振翅飞翔而负重前行。它们,就是“中国速度”背后的自主创新高铁产业链。

国产IGBT “复兴号”上的“中国芯”

如果将“复兴号”比作人,那么IGBT芯片就是它的心脏。简而言之,它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和传输电能。直接控制直流、交流电的转换。决定了高铁可以快速加速到300公里以上时速,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减速停车,“复兴号”牵引电机需要用到1152个IGBT芯片。最初这项技术被德、日的少数企业所垄断,中国高铁每年都要花费数十亿在国际市场采购。鉴于IGBT对新能源系统的战略价值,IGBT被列入"十二五"期间国家16个重大技术突破专项。中车株洲通过收购英国丹尼克斯半导体公司75%的股权,在英国成立功率半导体研发中心等一系列努力,终于在2014年实现技术突破,由我国自主研制并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8英寸IGBT芯片成功下线,广泛运用于“复兴号”等高铁项目,并成功出口。

自主研发高铁转向架 “复兴号”贴地飞行

“复兴号”是一台400多吨的庞然大物,设计时速400公里每小时,运营速度350公里每小时。不论是《坐着高铁看中国》节目中的镜头,还是我们生活中的亲身体验,犹如贴地飞行一般的速度下,坐在“复兴号”车厢中却几乎感受不到丝毫的震颤和晃动。这一切,得益于高铁的又一项核心技术——转向架,它可以视为“复兴号”的“腿脚”,是它承载着“复兴号”的车体、导向、牵引、制动等作用,同时它还有一项重要的功能——减振,是保证动车组平稳运行的关键所在。由于复兴号是全球首个350公里运营时速的高铁列车,毫无悬念,国外根本没有成熟的产品可选,一切全靠中车集团下属企业科研人员的自主创新。得益于我国拥有世界上唯一的高速整车滚振试验台,历经台架试验、计算机模拟仿真、路试的千锤百炼,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400公里时速级高铁转向架横空出世,并让中国高铁平稳性评价标准,领跑世界。

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 让“复兴号”上流淌中国血液

“复兴号”是中国高端制造的世界名片,它所需要的配套油液国产化之路,同样离不开高铁产业链合作伙伴们的鼎力 支持。在中国高铁的众多外援中,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的身影,因为一次外商主动大幅降价而“名动江湖”。长城润滑油自主研发的高铁齿轮油,寿命超过进口润滑油的2倍,价格更低,品质更高,外商除了降价,似乎别无它法。

当然,这样的成功背后,少不了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。普通人印象中的润滑油研发,就是穿着洁白的隔离服,在恒温无尘的实验室中摆弄试管与显微镜。而现实画面,却有着巨大的反差。“复兴号”350公里运营时速,齿轮箱轴承的转速可达到5000转,此时润滑油需要承受巨大而快速变化的载荷,一般的油品在这样的极端工况下早已因无法附着而失效。实验室中形成的理论配方,只有经历过百万公里级别的路试,经历过各种复杂气候与环境考验,一次次现场采样,测试评估,方才可能有所收获。在中国石化长城润滑油官微上,曾经晒出一组润滑油小瓶油样,它们所代表的,是长达三年的打磨,700万公里的台架测试,六十万公里的行车实验……为入选“复兴号”润滑油配套目录,实现国产化替代,背后付出的心血,就凝结在这些不起眼的瓶瓶罐罐之上。

距离2008年我国第一条京津城际高铁开通,已经过去了十二年,中国高铁总里程实现了由0到31000公里的爆发式增长,占到了世界总里程数的2/3,稳居世界第一。创造世界高铁运行速度记录的第三代高铁——复兴号,更是以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与超过84%的初始阶段国产化率,完成了高铁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涅槃。而这一切的背后,是中国高铁产业链排除万难,砥砺奋进的身影。有了它们的付出,才能让国人《坐着高铁看中国》的憧憬,由梦想照进现实,由奢望变成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。